催爱水

草莓携带诺如病毒?还能安全吃草莓吗?

发布日期:2025-04-25 20:27    点击次数:110

迷水商城

365站群VIP迷水商城迷水商城

“草莓带有诺如病毒”

最近网上有网友说自己家人吃了草莓之后被“放倒”了,不仅上吐下泻还发烧,说这是“草莓瘟”“草莓带有诺如病毒”……

迷水商城迷水商城

流言分析

迷水商城

并非如此。

迷水商城

草莓本身并不会携带诺如病毒,但诺如病毒可能污染草莓,如果吃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草莓,就可能使人感染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的典型症状就是上吐下泻发烧。但只要注意充分清洗草莓,同时注意个人卫生,按照“食品安全五要素”处理草莓,就可以放心食用。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草莓季了,很多人都吃上美味的草莓了。

迷水商城

然而,最近网上有网友说自己家人吃了草莓之后被“放倒”了,不仅上吐下泻还发烧,说这是“草莓瘟”“草莓带有诺如病毒”……草莓真的携带诺如病毒吗?还能放心吃草莓吗?图片来源于网络

迷水商城迷水商城

草莓携带诺如病毒?

迷水商城迷水商城

诺如病毒(Noroviruses,NoV)又叫“诺瓦克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它是一种 RNA 病毒[1],这种病毒本身并不会在草莓中生长。因此“草莓携带诺如病毒”的说法是不对的,属实是冤枉了草莓。

为什么吃草莓会生病?

迷水商城

那为什么有网友会认为“吃草莓就生病”呢?那是因为诺如病毒污染了草莓,人不小心吃了被污染的草莓进而感染了诺如病毒。

迷水商城实际上,草莓确实可能成为诺如病毒的传播载体。诺如病毒是重要的食源性病毒,目前诺如病毒在引起全球食源性疾病暴发中排第 1 位,占食源性疾病暴发的 50% 以上[2]。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荷兰、英国、新西兰、瑞典、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有过大规模的诺如病毒感染事件发生[3]。2009-2012 年美国 CDC 食源性暴发监测网络数据显示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暴发有 1008 起,占所有食源性暴发的 48% ,其中 324 起暴发涉及一种食物污染,主要涉及的食物有绿叶蔬菜(30%)、水果(16%) 和贝类水产品(13%)[4]。我国每年都有食源性诺如病毒导致的胃肠炎发生,部分地区曾连续发生疑似诺如病毒污染饮用水引起的胃肠炎暴发事件,尤以学校、幼儿园的儿童发病居多。诺如病毒可在人、猪、牛及鼠体内寄生并繁殖,可通过人畜排泄物污染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也可以通过气溶胶(如雾、烟、霾、烟尘等)在人和人之间传播,其中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生菜、草莓、蓝莓、树莓)是引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常见食品。诺如病毒可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源[5][6]、土壤或感染者间接附着在草莓表面,如果刚好不小心吃了受污染的草莓就可能导致人感染诺如病毒。2012 年,德国首都柏林及东部三个地区曾发生过 1 万多名小学生和托幼机构幼儿感染急性胃肠炎的事件[7],一滴销魂女性口服春药后来调查显示就是因为吃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冷冻草莓[8]。我国河北、黑龙江及江苏等地的研究均在草莓中检出过诺如病毒[9]。诺如病毒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高发期是每年的 11 月到次年 4 月,这个季节刚好与草莓成熟季节重叠,诺如病毒感染案例在此期间也就可能更多一些,导致一部分人将草莓和诺如病毒产生了联系。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如何吃草莓才能预防诺如病毒呢?其实,按照 WHO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的要求加工和准备食物,就可以很好地就能很好的预防诺如病毒的感染或传播。因此,建议大家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避免直接生食未经处理的蔬果。

生菜、草莓树莓蓝莓等各种浆果可能被诺如病毒污染[10],建议不要直接生吃没有清洗的草莓等食物。

(2)规范洗手,做好个人卫生。

接触草莓等食物前、上完厕所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至少 20 秒,或者用酒精消毒液消毒手部后再接触草莓等食物。

(3)充分清洗蔬果。

吃草莓前,建议用流动清水冲洗表面 30 秒以上,确保彻底清洗。

迷水商城

(4)避免交叉污染。

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迷水商城装草莓的盘子等器具注意跟装肉类等食品的要注意区分,储存草莓时最好用保鲜盒或者保鲜膜封好保存。

迷水商城

(5)超市卖草莓的工作人员,如果感染了诺如病毒,应主动隔离至症状消失后 48 小时,期间避免处理食物;餐饮从业人员若感染需暂停工作。

(6)诺如病毒感染后通常 1-3 天就会自愈,大家不用太担心,如果上吐下泻严重,注意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也可以喝电解质水。

迷水商城

照“谣”镜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等方式感染人体。它并非草莓的“专属病毒”,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任何被污染的食物、水、物体表面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迷水商城草莓一直都是社交平台上的“谣言重灾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谣言,一方面是由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焦虑,另一方面也是对农业知识的缺乏,很多人对草莓的种植过程、品种特性、农药使用等知识了解不足,容易轻信谣言。除此之外,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故意传播没有科学依据的信息,更加深了人们对草莓的“误解”。

来源:科学辟谣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Powered by 催爱水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